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2 17:16:0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

教学工作貌似重复的,但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索,如何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上收获最大,这是一项很繁杂的工作,每个细节都下考虑到,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最后,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把我们所教的内容吸收好。若能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基础上,再能有所创新那就是更好了。

这篇课文在我教之前,同学们在上学期都已会背了,所以我觉得教起来应该比较轻松,所以我们在学时,我首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用不用我领着他们一句一句的翻译,程度好的学生说不用,这个环节我就省略,然后我问学生们,这篇课文都学生都会背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是不是能梳理出来,学生摇头表示不能,然后我就带着学生们一点一点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因为学生课文都已经会背了,我就不想让他们在浪费时间了。在梳理完文章的思路后,我就引领学生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就进行拓展延伸。这一块我又把上课人内容结合一起来谈。我感觉学生掌握得挺好的。于是我临时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孟子》二章学习的收获。七百字左右,第二天批作业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绝大部分写得都比较好,自我感觉很好,这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很大的。

但是第二天,听写这篇课文的译文及课解时,我发现,学生掌握的非常不好,下课后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记得这样差,学生说,因为上课老师没有给时间让学生记,所以放学 回家后,怎么记都记不来,我突然明白,有些教学环节在课堂 上是不可以省略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需做到位,学生才会全面而深入掌握。教师教学就像厨师做菜似的,缺少一个程序,菜的颜色及味道可能就不一样。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有耐心,哪个环节都 不要省,花并且要真正的落实到位,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有收获。教学是不能急功近利。

以后文言文教学一定要慢慢来,不能操之过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议论文体的文言文。作为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它的重点首先在于把握重点字词、翻译课文,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四点:

1.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翻译课文。

3.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重、难点为:翻译课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句子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我课前布置了预习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课堂上,我在事先带领学生掌握全文字词句的基础上整理文章的思路,理出文章中心,然后再结合本单元“直面挫折”这一主题,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展开一次挫折教育,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节公开课能够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朗读部分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为后文重难点的把握做了很好的铺垫。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在合作探究部分的环节有所疏忽,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足,学生理解不够细致。

面对议论文首先存在文体上障碍,整理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始终是一大难点。从整个教学内容的实施来看,很多学生对文章层层递进的方法还是处于懵懂状态,教师的分析并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路。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能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直都是我想要坚持的理念。虽然对此也有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但真正落实到课堂却又像一个拦路虎,很多时候都让自己无法跨越。如果说这堂课带给了我一些值得反思的经验的话,其实它应该更让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教法?如何把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这些都是我值得深思的地方。

本堂课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在我的思想上都是一次思想的成长一次教学的磨练。多走进教材多走近学生,把学生的发展脚踏实地地落实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这都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3

这篇文章我们在上学期经典诵读的时候学生背诵过,所以我觉得学起来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事实上,学生对他的题解还是有些难度的。

这节课我开篇介绍了孟子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长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积累下来,然后,让学生自己理解,引导学生积累一下名言。我让,我才开始学生这篇文章,我问学生还用疏通文意吗,学生说不用,讲义里都有,于是我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于是我问他们,如果让你来给课文分层,你有思路吗?学生微笑着说,没有思路,于是试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找一个程度好的学生来试着说一下,我就带着他们梳理了思路,引导他们思考,文章开头引用了几个例子,学生都找到了,然后,我又问他们,作者举这六个例子要说明什么,学生纷纷纷说明理由,但是只有一个学生说对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可是学生就是理解不出来,这个问题花了很长时间来弄懂它。阐明举例的目的就是文章的第二层次,下面又写了什么,学生们又是一阵探究,最后,理解,作者是为了更深次阐明:磨难才能塑造人才。就如古语说得,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一个人只有在犯错后不断反思,才会努力去改变,这样才会成长。紧接着由个人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在国外没有与他势军力敌的外患,这个国家迟早都会灭亡的。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忧患意识,迟旱都会消亡。得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之后,引导学生古今中外有哪些这样的例子,让同学们去思考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把这俩文章的思想进行整合,但是学生思考得没有广度与深度,这一块我说得比较多,然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谈学习这两篇文章的收获。让学生来深入理解这两篇文章的内容。

我觉得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在讲孟子名言时,没有直接把意思抛开学生,而是慢慢的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今天我控制好我自己的说话的内容及时间,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表达他们的观点。我终于学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少引导学生多给他们点时间让他们去思考,而不是老师一味的去引导,老师在前面挖坑,学生在后面,我觉得那样不利于思考能力的培养。今天我感觉我在这方面有些进步了。再有一点,我觉得我在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名言时,我把这些名言与我们这两天学得孟子二章联系在一起,有机的 ……此处隐藏9075个字……,也得到了同学一次次的掌声,这样也鼓舞了学生的自信,让他 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很多值得他人称赞的优点,从而对生活对学习都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一定的教育成果。

另外情感互动在本堂课 整个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从师生互动来看,我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非常注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整理查找六个历史故事时,我采用看 谁找得快找得准,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最后查找的资料一起评比。于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还不时都有学生到我这里来询问查找的情况。我开始和很多学 生一样查出的资料非常繁多,面面俱到,后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发现很麻烦,而有一个学生整理的资料比我们都简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准确而流畅地熟读课文、能准确理解文章大意,并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领悟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同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教师课前推送的朗读视频和翻译技巧微课,通过线上和线下学习,从而学会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由课内文言文拓展到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一、“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侧重于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的方式来让学生去理解文章大意和感悟文章的深刻道理的目的。本课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智慧课中的随机抢答功能的方法,抽取单个同学读,点名两个同学读,两组同学范读,全班同学齐读,进而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文章的重点字词和大意疏通部分,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推送给学生的文言文翻译技巧的微课线上和线下学习,并尝试着翻译本文,再利用拍照上传到智慧云上,教师通过智慧云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反馈,把反馈的情况展示在本节智慧课上,由学生上台进行演示,让学生圈画本文的重点文言现象和深化文言文翻译技巧。课中还通过了测评、回馈点评和学生演示功能来强化重点句子、词语和翻译技巧,从而让学生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的文言文翻译。我也始终秉承着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进行展示、点评、讨论、破疑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让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地去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智慧,让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以思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次智慧课的展示,通过平板电脑相关功能和智慧云的充分利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无限沟通。课堂也更公平化、高效化、信息化、数据化,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也得以充分展现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和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都有一个及时反馈性,便于教师的个性化辅导和学生自己盲点的自省。当然,课堂的“智慧”的地方还体现不够。由于赶时间,典型的句子,没有请学生来翻译和总结翻译技巧,而是由自己直接把答案和翻译技巧讲出来了,也没有完全的把课堂的教学和信息化、数据化完全的融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4

参加优质课比赛不仅是一种竞赛,也是一种磨砺,更是一种成长。从准备到录课,讲课、请教、修改,再讲、再请教、在讲课……今天终于录完了课,回想这个过程,真是收获满满。

首先,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情境导入--多样诵读--合作积累--拓展感悟”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其次,在课的设计上,我完全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自读、自评、自悟、自我展示为课堂主要呈现。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开放性的设计,在讲课时,学生们能够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想,把自己的质疑、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的展示出来让整个课堂充满了学生的思想碰撞,充满了精彩的思想生成。这是我这节课设计的最得意之处。

第3、重视方法。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掌握的不好,预习时就是拿着参考书没有思考的去翻译。所以我在课上注意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节奏划分方法、翻译时要学会利用工具书、课下注解,要学会按现代汉语翻译。

第四、本节课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文章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教案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

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少两节课的内容压缩到一节去上,课堂容量非常大,把一字一句翻译环节放到了预习环节。课下一定还要做大量练习巩固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15

本课选自《孟子》,文章篇幅较短。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所以课堂预习反馈紧紧用了5分钟时间,学生预习效果良好。在学习经典文章时,我主张留给学生足够的诵读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学习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心中有数。

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大意,理清了文章论证思路,让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在朗读中识记了重点字词、字音;在合作讨论中强化了团队意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在诵读展示、表达展示和黑板展示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个个都有任务,个个都在动脑,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

让学生补充符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事例时,学生说得较少,我给学生展示的比较多,以后需要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望对以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